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委信息   >     通知公告   >   正文

bv1946伟德手机版面试人员公示

2015年04月23日 08:26 点击数:

各位老师:

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实施办法(西交校人〔2015〕4号)》的要求,现对电气学院面试的应聘博士研究生予以匿名公示如下:

一、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山东 菏泽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7/12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李兴文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电气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要从事高电压与大电流技术、放电等离子体精密诊断技术研究。

1.对激光触发空气间隙放电过程进行测试,通过试验确定激光的聚焦模式、能量大小等因素对触发间隙放电的影响。利用快速照相技术、可见光谱系统、皮秒激光纹影和M-Z干涉技术对其物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2.面向空气中和真空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演变过程进行研究。负责建立了纳秒Nd:YAG激光产生等离子体的实验装置,并建立粘性可压缩流体模型对等离子体在空间中的高马赫流体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3.面向电弧运动的二维光纤测试仪的研制。利用二维自聚焦光纤阵列,探测电力开关中电弧的运动形态,其拍摄速度可达到一百万张/秒,并同步测量记录放电电压、电流、气压等波形;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到韩国LG公司,中国德力西集团,士林电机集团(台湾地区)进行交流。

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入选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与优秀毕业生。发表学术论文10篇(第一作者4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明确:第一作者论文:A++ 1 篇;A+ 1 篇;A 2 篇;B+ 篇;B 篇。

二、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0.03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杨苹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1.微电网的电源优化配置研究。在综合考虑独立微电网动态运行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最小化年均系统成本、最小化负荷缺电率和最大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三个不同优化目标的独立微电网电源优化配置方案,并通过采用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出Pareto最优解集,详细分析了不同电源组合、不同优化目标和不同运行控制策略对独立微电网电源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此方法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对于解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理论指导意义。此项研究成果可以实现产业化转变,且在寻求相关企业洽谈合作。

2.微电网的动态经济运行研究。提出了“融合动态调度策略和MPSO的独立微电网经济优化方案”,为微电网能量优化管理和经济运行优化问题提供一种科学的、可行且易于推广应用的解决方案。该项研究成果为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能量管理优化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已获得海外中东科技大学的Gerhard-Wilhelm Weber高度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合作交流的学术邀请。此项研究成果可以实现成果产业化转变,且已收到相关企业的合作意向。

3.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微电网运行控制实质就是系统内多种类、多数量的分布式电源间的协调控制,进而实现和保证系统电压频率的稳定控制。因此,本人通过采用分层控制、鲁棒控制、主从控制和对等控制等各种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微电网系统的动态控制特性和鲁棒性。此项研究成果可以实现成果产业化转变,但还需要在实验平台上进一步综合验证。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5篇),其中SCI收录2篇(第一或通讯作者2篇)、EI收录12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实用新型专利1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0 篇;A+ 2篇;A 12 篇;B+ 1篇;B- 篇。

三、、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甘肃武威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研究员

任职时间

2013年12月

出生年月

1984.10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IST), Japan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日本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Katsuhiro Akimoto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日本应用物理(JSAP)学会会员;SCI期刊Organic Electronics、RCS Advances、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Materials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第四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2015)组委会成员。

从事专业

应用物理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持(研)日本重大科研项目4项,参与研究中国国家863“十一五”“十五”重点科研项目2项。

1. 开发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型设备方法(hybrid deposition method)及相关设备。此方法制备的光吸收层具有大面积均匀性、吸光性能高、无针孔缺陷和半透明的特性,可有效地利用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上。

2. 首次利用高能放射线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有机太阳电池中金属/缓冲层/活性层之间的界面电子结构,阐明了界面的特性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缓冲层的厚度比较薄时,界面的能级排列有助于自由载流子的传递和提取,当厚度比较厚时,界面的能带发生弯曲,不利于自由电子的收集。同时研究还表明,低功函数的金属对能级的排列更有益,从而更加有助于自由载流子的收集,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

3. 揭示了有机太阳电池中缓冲层的重要性,为进一步通过调控缓冲层和利用新型的缓冲层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4. 阐明了有机太阳电池中衰减的机制,在正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复合会大大加快器件的衰减,通过利用有效的缓冲层和构建反型结构,可大大地降低复合,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寿命。此研究不仅揭示了衰减的机制,而且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长期的稳定性和寿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成果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8篇),其中SCI收录1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8篇),SCI他人引用31次,申请美国专利两项,2013年获得日本丸文财团科学研究助成资助金。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的论文被包括Adv. Energy Mater., APL, JAP, PRB, JPCC, CPL, OE, Thin Solid Films等重要期刊多次引用,并被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25: 26收录。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的科研成果被phys.orgNanowerk.comR&D MagazineProduct Design & DevelopmentAzonano.comAsian ScientistSolar InternationalNoticias de la CienciaNorth American Clean Energy等科研媒体追踪报道。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6 篇;A+ 2 篇;A 2 篇。

四、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7.04.19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吴锴 教授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电气绝缘材料电荷输运机理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空间电荷是影响高压直流塑料绝缘电缆运行的重要因素,在博士期间围绕聚乙烯及其纳米改性材料中空间电荷的输运和积聚进行了深入研究:

1、基于载流子释出受限改进了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成功模拟了聚乙烯中异极性电荷的生成,建立了完整的基于载流子释出受限的空间电荷积聚的理论框架

2、基于以上研究,成功解释并利用实验验证了温度梯度影响空间电荷分布的作用机理;

3、首次发现无掺杂聚乙烯和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空间电荷对试样厚度有不同的依赖性,并借助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基于载流子释出受限,首次对该现象做出完整合理的解释;

4、利用LDPE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做成的双层、三层结构试样,探讨了纳米填料抑制空间电荷积聚的作用机理,同时基于能带理论载流子释出受限,成功解释了双层、三层试样中的空间电荷分布;

5、改进并完善了基于逐步升压法的加速老化寿命试验方法,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的新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也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近似带来的误差,利用这种新方法测量了XLPE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老化寿命指数,并结合两种材料中的空间电荷分布,探讨了空间电荷对老化的影响。

至今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1项,另外两次带队赴无锡日新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并完成两项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发表论文两篇,另有两篇在审(DEI和IEEEElectrical Insulation Magazine),SCI收录3篇,EI收录10篇,ISTP收录2篇,在高水平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并多次作口头汇报。

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2篇;A+0篇;A5篇;B+1篇;B0篇。

五、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成都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博士生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7年2月2日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亚利桑那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亚利桑那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Dr.JanetRoveda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博士生

从事专业

电子计算机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于高速计算与通信的大数据多核系统设计与嵌入式系统安全性设计

1.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片式多核处理器设计片上互联网络。从应用程序本身的数据层面

出发,建立新颖的通信模型和优化体系以处理多核系统的大数据任务。

2.设计具有可重构有线通信系统与无线通信系统的混合片上网络。此片上网络集成了一

种全新的片上毫米级天线,以提供360度无线通信。为这种新的混合片上网络开发相应的

路由算法。

3.在已有的虚拟通道路由器上,提出“碰撞列阵”结构概念,设计更为高效的片上网络

路由器,大大减少了多核系统核与核间的通信时间。

4.开发全新的多核系统任务流分割与任务分配算法。新算法适用于基于“碰撞列阵”的

片上网络路由器,有效地减少序列数据访问,增强系统并行性,大大提高了多核系统的硬

件资源利用率。

5.通过研究中央处理器的“衰老”特性,设计多核系统的“自我进化”,降低中央处理

器工作的能耗与时耗。

6.为嵌入式系统建立以互相关矩阵为基础的加密模糊化模型,并验证了此模型可大为提

升功耗分析的时间与难度,有效地防御针对嵌入式系统的“旁路攻击”。

7.以加密模糊化模型为基础,设计创新的优化技术以保护嵌入式系统的数据安全。

以上成果发表(撰写)期刊和会议学术论文13篇(第一或通作者11篇),其中属于SCI索引4、EI收录2;获得2013年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50周年,牛顿青年学生奖学金(A. Richard Newton Young Student Fellowship);获得2013年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优秀论文与最佳大会报告。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期刊会议分类:计算机系统与高性能计算B类4篇;计算机系统与高性能计算C类1篇。

六、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河北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宝马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任职时间

2013年9月至今

出生年月

1983年1月6日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史蒂文斯理工大学(美国)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Prof. Yan Meng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人工智能在交通,节能,多机器人中的应用

从事专业

人工智能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美国自然基金的Pitriani项目,成功申请了 和欧洲本田研究院的合作,并且成功执行了该项目。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2个欧盟FP7的项目执行

1.提出了一种计算多机器人队形的计算方法,应用于机器人站队研究中

2.首次解决了 多机器人 合作中 不知道机器人总数,机器人自我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3.提出了 半加强式学习的方法,并且在欧盟项目(SEAM4US)中得到应用

4.提出基于数据的路径规划方法,解决了一类非凸优化问题

5.提出了 部分拉格朗日方法,与经典dijkstra方法相结合,极大的加速了 大数据路径规划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9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0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3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60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0篇;A+1篇;A 3篇;B+ 1篇;B 0 篇。

七、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河北省故城县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6年7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北京大学工学院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北京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王龙 教授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国际著名期刊TAC以及CCC、CCDC、ECC等学术会议的审稿人

从事专业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资源有限,多智能体系统的设计不得不考虑功耗的限制。为降低多智能体系统的功耗,我们提出了基于时间-边事件混合驱动控制的方法,大大减少了系统中智能体之间的通信次数和智能体的状态控制器更新次数。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Zeno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了具有无向拓扑结构的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提出了基于邻居个体的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的分布式一致性协议,利用时间-边事件混合驱动控制的思想,设计了两种边事件触发规则,并给出该协议在指定的边事件触发规则下能够解决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条件。

2.研究了具有Leader-Follower拓扑结构的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由于Leader没有邻居智能体,因而破坏了系统通信的对称性,使得问题的分析变得复杂。我们基于时间-边事件混合驱动控制的思想,设计了两类边事件触发规则和分布式一致性协议,并给出了该协议解决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条件。

3.研究了具有通信时滞的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提出了边的状态的概念。利用时间-边事件混合驱动控制的思想,设计了一类边事件触发规则和分布式一致性协议,并给出了该协议能够解决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条件。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1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1 篇;A+ 1 篇;A 0 篇;B+ 1 篇;B 0 篇。

八、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Research Associate

任职时间

2013年3月

出生年月

1980年4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许建新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Aerospace Research期刊编委,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客座编委

从事专业

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应聘人长期致力于动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尤其是在迭代学习控制理论及应用、流体动力系统、接触式振动控制及压电陶瓷快速高精度高频驱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持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国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

1. 在控制理论方面,应聘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迭代学习控制。本人专注于控制器算法的设计、收敛性分析、学习率估计和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学术成果极大地拓展了迭代学习控制理论,使其在处理更一般的控制系统时也变得有效,是该方向国际上的新突破。申报人的以迭代学习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评审者,美国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的Kevin L. Moore教授,认为是五年以来他所见到的关于迭代学习控制最好的工作之一。

2. 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期间,应聘人主要致力于流体动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该研究项目是理论流体动力系统计算、控制理论和半正定规划三个方向的交叉领域。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了解、预测和控制具有高雷诺数的湍流,研究流体动力学的可压缩性和全尺寸雷诺数效应,研究与高超声速飞行器有关的复杂构形中的高速流的模拟和相关控制问题。研究结果:基于多项式平方求和(Sum of Squares)的半正定规划工具,一套易操作的数值方法可以用于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其算法可行性完全由一组与状态相关的双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解性决定。这套设计算法的好处包括:不需要构造Lyapunov函数;容易处理输入受限问题;能够实现能量耗散的优化控制等。作为应用,我们的算法在一类圆柱绕流问题中得到了验证。

3.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区间,应聘人与新加坡科学技术与研究局所属的数据存储研究所开展接触式振动方面的研究合作。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接触式振动实验平台的搭建,(2)接触式振动特性分析及观测,(3)接触式振动建模,和(4)接触式振动减振控制算法设计和实验验证。结论:与其他振动模式不同,接触式振动只对致动器系统的共振模具有放大作用;基于峰值滤波器的减振控制方法被证明是最简单有效的。这些结果是研究数据存储系统接触式振动控制的前沿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大容量存储的硬件结构,特别是控制设计模块,为进一步的读写技术研究和商业化打下基础。同时,接触式振动控制的实施离开不了压电陶瓷的快速高精度高频驱动。实验表明:迭代学习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压电陶瓷的快速高精度高频跟踪要求。这完全归功于迭代学习控制的前馈特性和高效学习能力,是反馈类控制器不可能实现的结果。

以上成果发表(含已被接受)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28篇(近五年24篇,总IF=61.15,最高IF=6.5);第一或者通讯作者15篇;SCI他引147次;在IFAC、CDC、ACC、IECON等控制领域主流学术会议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篇;获2013年第十三届ICCAS会议(韩国)Outstanding Paper Award;获2013年IFAC ICICAS会议(中国)最佳理论文章提名;获2009年第七届亚洲控制会议(中国香港)最佳理论文章提名。

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4 篇;A+ 4 篇;A 0 篇;B+ 0 篇;B 0 篇。

九、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省绵阳市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6年5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马保离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从事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参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参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1. 针对参数不确定的欠驱动水面船舶,提出一种光滑时不变比例-微分控制律,将船舶位置局部渐近镇定到期望值;控制律形式非常简单,且不包含模型参数,对模型参数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2. 针对参数不确定的欠驱动水面船舶,基于精巧构造的李雅谱诺夫函数提出一种不连续时变控制律,保证整个船舶系统的原点全局一致渐近稳定;控制律在船舶参数未知情形下仍然可以保证闭环系统全局一致渐近稳定,对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3. 将船舶全局一致渐近稳定控制方案运用到参数不确定的不对称欠驱动水面船舶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得到一种保证不对称船舶跟踪一大类可行参考轨迹的鲁棒控制算法,且误差系统全局一致渐近稳定。

4. 针对精确不对称欠驱动水面船舶,设计出跟踪控制律使船舶指数跟踪满足微弱持续激励条件的可行参考轨迹,并且重设参考轨迹还可使所设计的控制律实现全局一致渐近定点镇定任务。

5. 针对二阶非完整欠驱动小车,基于辅助轨迹方法提出一种保证小车跟踪任意参考轨迹的动态控制律,位置和速度跟踪误差分别一致全局实际渐近收敛和全局有界;所设计的控制律可同时解决定点镇定和轨迹跟踪两个控制问题。

6. 针对处于平衡连接通信网络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提出一种保证所有机器人汇合到它们初始中心处的分布式控制律,还提出一种保证所有机器人形成期望队形的分布式编队控制律,并且该队形以机器人初始中心为中心。

A++ 2篇,A+ 4篇,A 0篇,B+ 3 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